公示期內,任何單位和個人如有不同意見,可以書面形式實名向我廳提出,并附相關證據材料。單位提出異議,須在異議書面材料上加蓋單位公章,并寫明聯系人姓名、通訊地址和電話。個人提出異議的,須在異議材料上簽署本人真實姓名、工作單位、通訊地址和電話等信息(我們將為反映人保密)。
聯系電話:0591-87091226(省教育廳職成處)
0591-87091482(機關紀委)
通訊地址:福州市鼓樓區鼓屏路162號
郵政編碼:350003
電子信箱:fjzcc@163.com
福建省2022年職業教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擬推薦成果名單
(以下排名不分先后)
成果名稱 | 成果分類 | 主要完成人 | 主要完成單位 |
職業本科酒店管理專業“雙高并舉、雙元融合”人才培養體系的構建與實踐 | 專業建設 | 葉城鋒 鄭王晶 姚 丹 鄭向敏 吳佳佳 張建軍 蘇康敏 徐 斌 馮 燕 朱雅萍 胡旻浩 林妙玲 | 泉州職業技術大學、晉江寶龍大酒店 |
新船政學堂:燈塔型航海人才雙適任育訓范式創新實踐 | 育訓并舉 | 李 翼 翁國玲 劉學強 杜志秀 張 明 張 榕 鄒澤昌 陳 悅 李道科 黃超夷 何 偉 金秋蓉 李文明 張麗珺 陳 宏 | 福建船政交通職業學院、福建省海運集團有限責任公司、閩江學院(福建省船舶智能航行安全控制工程研究中心)、馬尾船政文化研究會、重慶電訊職業學院 |
“精益求精 密益求密”成果導向雙循環高職人才培養質量管理模式的創新實踐 | 管理創新 | 張海明 陳錦輝 謝冬偉 高 杰 李 桐 房曰榮 張建國 李 斌 陳明仙 陳朝慰 鄭婉平 王 山 周 萌 | 福建船政交通職業學院、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發展研究中心 |
“政校行企協同、崗課賽證融通”的智能制造專業群人才培養創新與實踐 | 育人模式 | 王水發 楊開懷 童曉薇 廖應生 解婧陶 高 華 沈晨虹 | 福建船政交通職業學院 |
“三層疊加、三場聯動、三園融合”的創新創業創造人才培養模式創新與實踐 | 育人模式 | 李 英 湯銳華 魏洪茂 黃建飛 江 芳 劉小芳 林清香 王國尊 劉 聃 楊曉凌 劉曉敏 齊 恒 熊 霞 王 洪 江吉彬 | 福建信息職業技術學院、青創未來集團有限公司 |
高職院校“大思政熔爐”培養新時代工匠的探索與實踐 | 立德樹人 | 王興中 黃冬福 楊 惠 郭文芬 韓 娟 陳碧欽 吳震宇 李 瑋 伊文婷 熊美蘭 林巖清 李淑娥 趙 欣 陳詩淼 吳 鋼 | 福建信息職業技術學院、北京中教互聯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福建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福建衛生職業技術學院、福州職業技術學院、黎明職業大學 |
“三維度三平臺三融合” 物聯網技術技能人才培養的創新與實踐 | 育人模式 | 胡錦麗 李宏達 程智賓 郭 勇 張曉敏 余新華 周素青 何用輝 謝石城 范麗華 陳繼欣 許建軍 | 福建信息職業技術學院、北京新大陸時代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國基北盛(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
服務生態文明建設的校企合作共同體協同育人創新與實踐 | 育人模式 | 劉文開 葉世森 黃云玲 錢葉會 廖建國 孫 華 方棟龍 彭忠偉 袁玉虹 曾秀云 林志鵬 劉張榕 唐必成 黃金華 黃麗嬋 | 福建林業職業技術學院 |
產教融合 創業導向 崗位輪動:現代畜牧類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與實踐 | 專業建設 | 楊 慧 馬國勝 徐 磊 林 莉 陳 娟 余勛信 林秋敏 詹其仙 吳禮光 林君瑾 杜海江 魯 藝 林伯全 陳家釗 周倫江 | 福建農業職業技術學院、蘇州農業職業技術學院、北京大北農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福建豐澤農牧飼料有限公司、福建省畜牧業協會、福建省農業科學院 |
知行合一、四維再造:“三創型”藍色工匠培養模式改革與實踐 | 育人模式 | 陳昌萍 繆雄平 李 慧 周藝勇 林金華 洪 專 李碧全 周 敏 魏茂春 王 俊 陳 暉 黃曉梅 張怡評 許 敏 | 廈門海洋職業技術學院、自然資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 |
以“信息化、智能化”引領專業群建設服務數字福建戰略的改革與實踐 | 專業建設 | 李秋斌 饒緒黎 閆丹文 林海榕 林 峰 鄭云峰 葉 菁 李芃秋 郭偉杰 張 毅 | 福州職業技術學院、阿里云計算有限公司、福建省政務門戶網站運營管理有限公司 |
破“繭”成“蝶”--以“舞臺”為中心的地方戲曲人才培養創新與實踐 | 育人模式 | 陳榮生 蔡玉榕 李一盈 徐 青 劉毅云 陳洪翔 林 特 林理杰 周 虹 | 閩江師范高等專科學校、福建省實驗閩劇院 |
培育職教名師增強適應性的策略與實踐創新 | 教師培養培訓 | 唐 寧 蔣先立 楊瑞蘭 戴力芳 馬進中 岳世川 張艷英 葉麗心 | 廈門城市職業學院 |
“產教全鏈條融合”培養高職商貿物流人才的探索與實踐 | 專業建設 | 沈文馥 康溪順 林培榕 林文杰 張前程(京東) 邱春龍 林以琳 張桂蘭 | 漳州職業技術學院、江蘇京東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
“五融合一”現代學徒制醫療裝備復合型人才培養的創新與實踐 | 育人模式 | 唐忠輝 蔡韶濱 許淑茹 黃仲慶 楊東海 姜 穎 嚴 潭 趙松元 | 漳州衛生職業學院、福建柯渡醫學科技有限公司、福建聯贏醫療科技有限公司、廣東凱普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土建類專業“四維融合、四元協同”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模式創新與實踐 | 育人模式 | 王金選 余大杭 徐寶升 呂貴林 陳光吉 王廣利 李曉耕 施振華 | 黎明職業大學、泉州市建筑職教有限公司、泉州市土木建筑學會 |
國家標準體系構建引領下全國高職衛檢專業高質量發展的探索與實踐 | 專業建設 | 陳海玲 王翠玲 莊春紅 呂國榮 馬少華 胡雪琴 陶 玲 張文杰 李寶珠 朱丹丹 王建設 | 泉州醫學高等專科學校、寧波衛生職業技術學院、重慶醫藥高等專科學校、信陽職業技術學院 |
泉州經貿--安踏共構物流專業“崗課賽證創”綜合育人模式的改革與實踐 | 育人模式 | 熊 毅 顏傳香 王翠娥 吳云旋 王 欣 鄒 鋒 張 偉 林晶晶 潘 茹 | 泉州經貿職業技術學院、福建安踏物流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
基于職業能力本位的“契約式”產業學院育人模式的創新與實踐 | 育人模式 | 丁長峰 王加昌 陶 榕 余輝文 何 源 薛俊林 陳振口 邱曄明 陳秀琴 陳晗陽 許培德 吳同炷 謝晨芳 羅 鵬 楊雪琴 | 三明醫學科技職業學院、福建水利電力職業技術學院、梅園(三明)酒店管理有限公司 |
藝讀課堂:工藝美術“雕客”創作習得創新實踐 | 育人模式 | 許冬紅 嚴 武 王友華 陳志君 鄭志明 常成勛 任清華 張建華 阮春高 劉 娜 陳珊珊 林偉國 卓俊杰 林碧蓮 朱 亮 | 湄洲灣職業技術學院、福建省湄洲灣職業技術學校、重慶電訊職業學院 |
畬漢融合、育訓并舉:助力偏遠鄉村振興的寧德模式 | 綜合改革 | 周曉景 黃 重 曾柳娟 吳 勇 吳先輝 趙 斌 潘玉華 郭煒潔 趙婧靚 何駿超 黃志秀 林偉贈 吳學鴻 謝石生 鐘 聲 | 寧德職業技術學院、福建省福安職業技術學校 |
“中外合作、通專融合、專行對接”跨境電商國際化復合型人才培養創新與實踐 | 專業建設 | 卓梅英 邵李津 陳 琳 趙 毅 許迪嫄 陳立金 江景峰 邱 婧 丁 琳 孔思軍 | 福州墨爾本理工職業學院、福州市進出口商會 |
五方聚力:服務數字鄉村建設的信息技術人才培養改革探索與實踐 | 校企合作 | 林俊標 楊尊東 黃 河 郭新春 陳能文 張德付 胡曉云 羅少淵 | 福建工業學校 |
汽車運用與維修專業“雙主體·四融合·六共建”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與實踐 | 育人模式 | 施明香 胡玉城 江國奮 魏日成 林 杰 毛行靜 曾耀華 俞海金 王 明 姚明奇 伍英賢 游金興 喬文龍 盧 珊 林 鵬 | 福建理工學校、東南(福建)汽車工業股份有限公司、福建省職業技術教育中心 |
“制器”到“育人”:基于核心素養的服裝專業群項目化教學改革探索與實踐 | 育人模式 | 呂玉玲 陳星毅 吳蘊珊 桑建華 柴婷婷 葉多多 呂 晶 趙 楠 張金玲 徐春林 鄧江鳳 肖立志 鄭永如 | 福建第二輕工業學校、福建省職業技術教育中心、福建省安溪華僑職業中專學校、福州知墨服飾有限責任公司、福州浩川鞋業有限公司 |
三融合、三循環、三遞進:產教融合培養數字媒體工匠人才育人模式的創新與實踐 | 育人模式 | 黃梅香 廖懷東 莊銘星 陳明雅 劉 斯 鄭紫英 蘇傳義 林曉君 | 廈門信息學校 |
三雙兩段、六共四鏈:基于陳嘉庚產教融合思想的現代學徒制研究與實踐 | 校企合作 | 陳軍向 蔡世水 宋麗麗 榮 波 賴曉榕 黃國強 陳雪松 郭幫忠 黃獻榮 | 廈門工商旅游學校、廈門加捷財稅事務所集團 |
多元支持·融合發展:特殊學生職業教育生態化教學支持模式的創新與實踐 | 三教改革 | 張碧燕 陳莎茵 林 敏 沈 倩 周曰華 林妍莉 黃觀穎 施 靜 簡宏生 | 廈門市特殊教育學校、廈門市特殊教育資源中心 |
“道術器一統”的非遺文化傳承人才培養實踐與創新 | 立德樹人 育人模式 | 嚴小云 趙為船 賈毅承 石莉莉 林夢超 陳婷婷 周秀勤 商志臻 袁文芳 蔡少偉 許偉峰 | 漳州高新職業技術學校 |
精準培養,靶向教學,打造“產學研用”復合型師資團隊 | 教師培養培訓 | 柯海鵬 王少全 王銘城 曹 永 郭福鑫 王長福 林 鶴 余佩芳 楊珊瑩 李 燕 葉文濤 沈湖拱 李 婷 楊 歡 蔡菲凡 | 福建省漳州第一職業中專學校 |
黨建引領師建:高質量教師隊伍賦能機制創新實踐 | 教師培養培訓 | 陳志雄 彭子建 張 揚 田先東 陳亭蘭 林養秋 程海濱 劉毅穎 許舟鴻 李橋英 | 福建省泉州華僑職業中專學校 |
傳大師德技 鑄育訓強鏈 孵鄉土人才--縣域中職服務民生發展路徑創新實踐 | 育訓并舉 | 張偉杰 林曲堯 許志勇 蘇世海 林云川 易子明 李文天 溫文溪 王曉生 占永華 | 福建省安溪華僑職業中專學校 |
場域浸潤 內生發展 四維賦能:縣域中職學校“雙師型”教師團隊的培育實踐 | 教師培養培訓 | 林曉丹 侯江淮 李桂陽 呂文都 黃文輝 許明聰 鄭鳳玲 王文樸 劉友嘉 馮燕珍 李一鳴 林勇新 薛志興 尤華平 董銀花 | 福建省南安職業中專學校 |
鑄魂促能、強基創優--基層放射醫師職業培訓體系的構建與實踐 | 育訓并舉 | 曹代榮 陳潭輝 劉 穎 邢 振 吳吟晨 李 堅 陳德華 俞元臨 | 福建醫科大學 |
數字賦能,泛在多元:構建“互聯網+”老年教育公共服務體系的創新與實踐 | 綜合改革 | 沈光輝 吳盛雄 陳志勇 程方昭 林永周 劉海波 周洪珍 楊 惠 江麗娜 陳宜安 蔡正華 齊 斌 林良章 趙少卡 肖 曦 | 福建開放大學、福建技術師范學院、福建省終身教育服務中心、數字福建終身教育大數據研究所 |
職場視域、碗型模式、四類維度、課證融通--中高職公共語用課程銜接建構 | 三教改革 | 陳 鋒 金秋蓉 吳東紅 于曉凌 邱晶晶 吳婷婷 劉昉昉 顧偉凡 | 福建省職業技術教育中心、福建船政交通職業學院、 福州教育研究院 |
職教高考制度背景下“一融四通兩提升”中職人才培養廈門模式探索與實踐 | 綜合改革 | 趙麗萍 吳建華 何華國 陳曉君 黃曉鋒 曾志斌 陳寶華 劉斌茂 陳 群 李 旭 祝傳合 | 廈門市職業技術教育中心、廈門市教育科學研究院、集美工業學校、廈門工商旅游學校、廈門信息學校、集美職業技術學校、廈門市海滄區職業中專學校 |
2022年10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