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職業技術教育學會堅持以習近平總書記有關建設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等重要論述為指導,瞄準“十四五”國家任務,基于強國建設和數字經濟時代人才需求,重新思考技術技能人才培養定位、標準和規格,強化職業教育類型特色,把握人才培養質量生命線,舉辦職業教育補知識化短板論壇、推動職業院校加強公共基礎課建設、組織編寫公共基礎課教材,構建職業教育新知識新技術新技能體系,積極推動補知識化短板工作,提升職業教育人才培養質量,提高職業教育的社會認可度,為職業院校學生夯實終身發展基礎。
一、理論研究,構建職教新知識新技術新技能體系
學會注重類型教育理論研究,加強職業教育知識技術技能建設,助力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當前,數字技術、數字經濟是世界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先機,是新一輪國際競爭重點領域。數字經濟時代,數字技術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建設“熄燈工廠”、“智能工廠”、“智能高鐵”,服務制造業數字化轉型、智能化升級、綠色化發展,解決“卡脖子”難題,實施“東數西算”等重大工程,都需要勞動者熟練掌握數字化技術技能,而高等數學、概率與數理統計、線性代數、統計學、新一代信息技術等知識,是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國工匠必備的知識基礎。
學會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職業教育、數字經濟、技術人才等重要論述,主動服務數字技術催生的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新職業,深入研究強國建設對人才素質和能力提出的新要求。職業教育作為類型教育、實踐教育、就業教育,必須補齊知識化短板,必須高度重視與數字技術密切相關、新場景應用迫切需要的基礎知識學習,將新場景及其蘊含的新技術融入人才培養方案、專業設置、課程體系等,重構職業教育知識體系技術體系技能體系。學會始終瞄準新技術和產業變革,緊緊抓住專業、課程、教材建設,通過數字化說課活動,用數字技術改造賦能職業教育,補齊基礎理論知識和文化素質短板,提升職業教育內涵質量,主動服務“東數西算”等國家重大工程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培養。
二、場景切入,強化數字技術數字經濟的知識基礎
學會根據“場景就是就業崗位”的理念,系統梳理了“十四五”十大數字化應用場景、5G+工業互聯網20個場景10大重點行業、智能智造15個環節52個場景等,共計500余個先進技術應用案例,以場景切入,分析新技術賦能的新場景崗位工作內容和職業要求,并與新版專業目錄對應,以“專業詞云”的可視化展示形式,啟發職業院校更新人才培養的目標、內涵,提升人才培養質量。2021-2022年5月,累計舉辦了百余場學術報告,在線學習人數達百萬人次。
通過對近百所“雙一流”高校和地方本科高校的人才培養方案、人才目標定位、知識與能力體系等方面的比較研究,學會提出,在補知識化短板方面,職業院校可借鑒新工科(雙一流院校)、新工科(地方高校)的人才培養方案和課程設置,在系統梳理職業教育學生應該學什么、怎么學的基礎上,重構職業教育知識體系,讓職業院校培養的技術技能人才具有適應數字經濟的基本能力,扎實學好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物聯網等所需要的數字化知識,學好數據采集、清洗、挖掘、分析,各種機器人維修、操作等高質量就業必備的數字化技能。
特別是針對智能機器人技術、工業互聯網技術、智能制造裝備技術、無人機系統應用技術等數字技術相關專業,在“知識與能力體系”方面,強化系統專業知識,扎實文化基礎知識,科學實踐能力,中英語言能力等方面。強化專業基礎課程,與此配套開設開設高等數學、線性代數、微積分、概率與數理統計、大學物理、大學英語、大學語文、應用文寫作等公共基礎課程,高度重視數理基礎知識的培養。
三、搭建平臺,舉辦“補短板、強基礎”說課活動
學會組織舉辦補知識化短板系列說課活動。2022年1月25日,學會聯合高等教育出版社舉辦職業院校“補短板、強基礎”說課研討會,會議以“固根基、補短板——賦能知識技術技能人才培養”為主題,深刻認識和把握現代化經濟體系轉型升級對高素質知識技術技能人才的迫切需求,探討補齊數字化技術技能所需的基礎知識和文化短板。魯昕作題為《適應需求:職業教育需要強化數字技術知識基礎》的主旨報告,圍繞習近平總書記對數字經濟重要論述、“十四五”強國建設新技術場景專業、現代高質量職業教育補知識短板等三個方面,對數字經濟背景下職業教育如何更好服務強國建設目標進行闡述。
來自南京工業職業技術大學金躍強、深圳信息職業技術學院譚旭、濟南職業學院蔣雪艷、長沙民政職業技術學院許新贊等35所院校的11位一線教師分享了本校公共基礎課程群、素質賦能課程群以及高等數學、統計學、大學語文、應用寫作、信息技術等基礎課程建設經驗,為數字經濟背景下,職業教育如何適應數字化轉型、智能化升級、綠色化發展,重構人才的知識、技術、技能結構,加強職業教育基礎課程建設,補齊職業教育知識化短板,推進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升內涵質量,做出了積極探索和有益借鑒。
四、教材載體,切實加強職業院校公共基礎課建設
三年多來,學會應國家之需、擔有為之責,以教材建設為載體和切入點,引導職業院校緊跟科技進步,主動融入、主動服務科技、經濟和產業發展。立足數字經濟時代,推動幾百所職業院校開設高等數學、概率論與數理統計、線性代數、大學語文、信息技術等公共基礎課,將學生掌握數字化技術技能、具備數字化知識結構作為必備的素質要求。
組織編寫新一代信息技術教材。引導職業院校緊跟科技進步,開設人工智能、大數據、區塊鏈、5G技術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基礎課。面向職業院校學生,組織深圳職業技術學院編寫《走進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基礎課教材,積極應對人工智能時代對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培養的挑戰。
組織編寫高職英語系列教材。對接數字經濟時代的新職業崗位,組織外研社編寫1+19體系《新時代職業英語》系列教材,聚焦新職業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的工作場景,將人工智能作為所有新職業的技術技能知識基礎,奠定技術技能人才數字化英語素養和技術技能通識基礎。
組織編寫高職數學系列教材。聯合高等教育出版社成立“新時代高職數學系列教材”編委會,打造適應新技術和產業變革需要的高職數學教材體系,擬建設高職專科《高等數學》《工程數學》《經濟數學》,高職本科《高等數學》《線性代數》《概率論與數理統計》等。高站位設計、高標準建設、高效能應用,打造經得起時代檢驗的高職數學精品教材和優質數字資源。
組織編寫數字技術系列教材。聯合電子工業出版社組織100本職業教育新目錄新專標數字技術重點教材建設。這是國內第一套按照新版專業目錄編印、體現數字技術與制造業深度融合的中高本銜接專業性系列教材。指導深圳信息職業技術學院服務制造強國建設、破解“卡脖子”關鍵技術,首批發布28部電子信息類新形態系列高本銜接教材,包括16本集成電路專業群教材和12本現代通信技術專業群教材,計劃于今年9月在人民郵電出版社出版,為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培養技術技能人才。
2022年7月4日
來源:中國職業技術教育學會